今天清晨,随晓松夫妇及师兄师妹们一起送别了王兴华老师。
王兴华教授出生于1931年4月15日,去世于2025年5月27日,享年95岁,属于高寿善终了。生前低调,去时安静,也是他的风格。
王兴华老师是我的硕士导师,他195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5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分配至南开大学,参与哲学系专业建设,在这里工作至退休。主要著作有《中国美学论稿》,曾任《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先秦卷》主编,参与九校合编中国哲学史教材写作,任中国哲学大词典编委,在中国哲学、中国美学领域深耕多年,曾出任天津美学学会会长,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员。
我是1986年考入南开大学美学专业的,那时正是美学热,有80多名学生报考,最后八人上岸,因为中国美学史这门王老师给了我最高分,选导师时我在幽默亲切的童坦老师和木讷内敛的王兴华老师之间犹豫半晌后来选了王老师。好在他俩一起带学生,也就达成性格互补。童老师讲课如说相声,王老师讲课如念经,风格迥异。夏日午后马列教研室的平房里,王老师拿一大叠正楷小字的整齐讲稿,拉长的四川口音如催眠曲,七八个学生或仰头或伏首,安静到打盹,只有窗外的蝉鸣声嘶力竭惊天动地。从不午睡的我煞有介事地练着字,假装记笔记,心思早跑爪哇国了。那时我们不懂王老师从原著研究出发的精工细作的美学史多吃功夫,只有举有趣例子时才回过神来。
印象深刻的是1987年王老师带我们五个弟子去江南开会,半个月时间晚上在车上睡觉,白天在各城镇旅游打卡,逛了南京雨花台中山陵,杭州西湖,苏州园林,扬州八景、绍兴酒馆、南通狼山等地,到后来感觉江山如此多娇,令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个个腰痛如折腿疼欲断,走在玄武湖边直想躺平。平时瘦弱蔫靡的王老师则兴致勃勃拿着他的小相机给大家设计场景拍照,还出题“审美旅游到江南”,让大家联诗,给我们买桔子分食,讲南橘北枳,鼓励我们去尝试炸端子、鸡粥、银耳羹、鸭血汤、霉干菜、茴香豆、臭豆腐等小吃。那时我们不懂得一期一会的机缘美好,后来才知到老师摄下的是我们青春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到了开会地点与童坦老师及其弟子们汇合,南开大学的庞大美学队伍很是引人注目。学术报告会是先生们的疆场,会后联欢晚会则是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们的舞台。南开研究生表现活跃,便有学者开玩笑:你们南开招的男生挺有才,女生挺漂亮啊!豪爽的童老师听了摸着红鼻头哈哈大笑,腼腆的王老师听了则马上局促不安顾左右而言他,大家看他老实巴交的窘态更乐了。
因为王老师的过度谨小慎微一本正经,女生们在他这里更自在放松,甚至会调侃搞怪,照相时也戏剧化表演力爆棚,留了不少有趣的场景,王老师也喜欢抓拍那些笑崩演砸的瞬间,认为更生动有趣。他摄影很注意色彩搭配和姿势互动及构图比例,平常场景也有大片感。他的摄影爱好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我们慢慢都爱上了摄影记录生活,有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的意识。
交作业谈论文有时也会去王老师家里,他家里有老人,只在小客厅接待,墙上有画,桌子玻璃板下满是照片。谈论文鼓励为主。哪个学生来了都高高兴兴出来。我的论文写的是周易美学,自己一开始也不知怎么下手,天天泡图书馆看占卜相术奇书,任好奇心导向,提纲一周一变,王老师对我持放养态度,耐心等论文有了雏形再稍加规范。他给我的自由让我的论文有机会自然生成,瓜熟蒂落。毕业答辩时,外请老师对我论文赞赏不已,极力举荐,后来我的硕士论文《诗性智慧的结晶—从周易看中国古典美学》获得1989年南开大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我们读书时代是多事之秋,对学生的激情,王老师有充分的理解和包容,他也有自己的判断和锋芒。毕业后再回来看老师,他和师母会乐呵呵张罗便餐,详详细细询问工作生活情况,当然也少不了一张精心拍摄的合影,他会铺平沙发巾,规整桌面的水杯相册,自己换件朴素齐整的衣服,还会摆几个橘子“补色”,如果我是拍摄者,他还会指点一下构图和光线。外地同学来我会陪着来看他,他便腼腆而开心地笑着接待,若学生带些礼品或水果,他便恨不得当场找些什么东西还礼。一次唐孝祥年后来了,给他一个红包,他立刻不安起来激烈推脱:不能收礼啊!退休多年仍然规矩铭心,唐孝祥笑道:这是我孝敬您的,没关系的,好容易才安抚住。
有时也会谈及学术,提到他带的学生的有趣选题,什么明代屋檐瓦当,长廊借景花窗之类,对于已习惯关注国族命运的宏大叙事命题的我,当时品味粗糙,感觉研究这种琐细题目简直是浪费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但还是微笑听着,散漫点头。后来我回到南开,也开始写花鸟画的画评,研究素质教育模式,他也笑眯眯听着,不停颔首。指给我看他墙上杨辛送的字和他自己画的工笔山水,我夸了一句画得精细,立刻应承给我画一幅。下次再来,真的有大幅山水画卷安安静静等着,是那种极花功夫的工细山水,松柳的叶子都一片片描出。我感动不已,仔细卷了带回,搬新家时裱好装框挂在客厅壁炉上方。有次有个博士生来家里录制情感研究的视频,我便特意用了这幅画的位置做背景,想给老师的作品一个露脸的机会,可惜画挂得太高,没露出多少。
千禧年世纪交替,正逢王老师执教40周年,弟子们从各地回来为他举办一次庆祝晚宴,时任系主任的陈晏清教授和老搭档童坦老师也欣然出席,这大概是一个教师的最辉煌时刻了,王老师非常珍惜这次相聚,拍了不少大家出节目表演的照片,一一洗印出来寄给各位同学。我没啥镜头感,主持照过于风趣,自己觉得不好看不喜欢,王老师安慰说,这样才真实自然生动有趣。多少年后,再回看青涩青春,才知道不会矫饰的表情也是一种风景。
在一个校园里活动,我去上课途中,有时会碰到他带孙子在草坪拍照,有时会看到他骑着三轮车滑溜闪过,有外地同学来请客尽量安排在校园里的饭馆,这样步履蹒跚的老师也能出席,他会盛装前来,笑着看大家笑闹。后来听说师母病了,那个开朗伶俐一直在照顾他的女子比他更早进入失忆失能的阶段,后来师母进了康养院,王老师每天坐公交车去看她,我在崇明桥等滨海学院校车时就看到过他颤巍巍的身影。王老师不让我去探望康养院的师母,说状态不好不愿见人,大概是要维护最后的自尊吧。师母以前还送了她在北戴河旅游时买的黑白玛瑙项链给我,说她用不上了,让我留个纪念。
疫情期间一切社交娱乐均按了暂停键,只能电话微信联系,后来听说师母去世了,听说他愈发衰弱了,听说请了保姆了。他学会了使用微信,我每发一个动态他都会点个赞,我开玩笑自黑用个“俺”,他也会私信我“不要用俺”,大概想维护我的优雅假象。我把他和童坦陈晏清老师都拉入了我们那几届研究生的微信同学群,他很开心,逢年过节发庆祝图。他用不熟微信,动不动就上不去了,便在群里大呼小叫:我的微信丢失了,被盗了。便有同学耐心解释教他。过几天发现他新开一个微信号,要求我们加他。我这里就有他三个微信号,一会儿国辉,一会儿兴华,头像照片也不同,里边发些老年人喜欢的色彩鲜艳、声音夸张的正能量信息,有时也会有幽默视频。
后来我发现他把我拉进了他的亲戚群,有他儿子,他妹妹妹夫及孩子们,我认为是他误操作,就退出来,过几天又被拉进去,还另拉个小群双保险,我便潜伏下来,默默观察。以前听说他和儿子关系不太密切,后来他九十岁生日时看到了他儿子带他出去吃饭庆祝的照片,暗自为他高兴。后来我又把也在当地的李凤臣师兄也拉进来,这样不见面,我们也能知道他概况。
解禁后一个元旦节,我买了一堆吃的去看他,三四年不见,我都忘了他家地址,又在群中发问又在楼群试闯,天黑了才找到他家。保姆把我带到他的卧室床前,他形销骨立躺在花色清淡的被子里,骨碌碌的大眼睛茫然看向我,礼貌笑道,你好啊,你是坐火车来的吗?我意识到他可能不认识我了,就大声说:我是杨岚啊,我就在这里工作,不用坐火车来。他和蔼笑着说谢谢你啊,一边听我和保姆谈他的现状,他脑梗后已不能自理,终日躺在床上,山东保姆六千月薪,看着还不错,把他收拾得干干净净。他可能三十年没换过房子,每次我来了只在客厅接待,这大概是第一次进到卧室,其实也是个书房,一面墙全是书架,里面装满书,也放着像框相片,没有电视。保姆说他人很好,安静温和,礼貌平易,我把买来的各种面包水果给他看,他笑着感谢,后来我意识到他可能已享受不了美食,热杯牛奶就是一餐。我和保姆聊着,他的表情也越来越活泛,忽然听到他说:岚字,是山字下面风字那个岚。我心头一震,他或许认出了我,或许是记起我的名字。也许在他记忆力和智力残存的最后关头,他把我拉入他的亲戚群,为自己加了最后一道保障。
我拍了照,发到他的亲戚群,夸了九十多岁他的状态还行,夸了他的儿子选择的保姆性格不错,家里收拾得干净,对老人挺和气,老人多看看电视和手机,多交流,可能能减缓智力衰退。过了一天,他的坐在小桌前吃水果看手机的照片发到了亲戚群,看起来精神多了,脸上有笑,眼里有光。
又过一年,2024年年底,凤臣师兄去看了他,亲戚群里发的照片看起来精神不错,曲肱枕在头下笑对镜头,和凤臣聊得接轨。凤臣还在保姆那里得知几年前他孙子因车祸不幸身亡的事,唉!师兄感慨幸亏老师研究中国哲学,熟知道释理论,也许有助于他看开看淡。过一阵听说送到护养院了,半年后,凤臣师兄就通知了大家老师去世的消息。
应该就是器官衰竭,也算老喜丧了,病病歪歪的王老师居然比他的那些精壮同事更长寿,比他活泼灵动的妻子更长寿,是件令人讶异的事。龟寿在慢,鹤寿在轻,也许王老师的长寿与他的慢性子好脾气有关,他总是轻声细语慢步缓行,高兴了莞尔一笑,不开心撅嘴嘟囔一句,平和如水。君子怨而不怒,他就是这样,不断抱怨但从不发火。记得2017年南开百年校庆期间,外地同学纷纷联系,身在海外的武菲给我打电话时问到王老师的概况,我说了个细节,每次我给王老师打电话问侯:王老师您好吗?王老师总是拉长调回答:我不好啊。然后老实汇报各种耳聋眼花忘性大,咳嗽气短腰腿疼。武菲一听就笑喷了,也学着川调长叹:我不好啊,叫着这就是王老师,太典型了,我俩乐不可支。但他的同事陈晏清老师说兴华有时会拍案而起仗义执言,从不随波逐流。大概我们学生对他的了解终究还是浅了些吧。
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尤其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表面安如泰山,内心惊涛拍岸,我们作为学生大概只能窥见老师的部分次要章节,看到些表面文章。这个中文系毕业的美学教授,骨子里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和思想锋芒还是在的。
王兴华教授千古!
2025年5月30日草于津门子牙河畔
杨岚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